11月21日,我国水下考古迎来新的历史性突破:一架由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长48米、宽19米、高9米、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古船,在经过近4个多小时的水下持续提升后,终于在时隔150多年,古船终于重见天日。
(图为11月21日拍摄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桅杆出水画面)
据了解,该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的木质古船于2015年,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被发现。
经过7年的水下考古调查勘探得知,这是一艘清代同治时期的木质帆船,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推测为清代上海广为使用的沙船的可能性最大。
(图为古船模拟图)
目前,古船中出水完整或可修复的文物种类较多、数量较大。通过对舱室进行的小范围清理中发现,还包括有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而船体及周围还出水了木质水桶残件、桅杆、大型船材以及建筑材料等大量文物。
据悉,长江口二号古船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填补了我国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空白,同时也是我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
(打捞现场图)
此外,长江口二号古船完整性和丰富的船载文物,对我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航运史、陶瓷史、经济史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