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林业困境:资源安全与管理之殇
来源:木材之家
2025-02-20 10:55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林业深陷困境,沦为政客、活动人士及部分行业协会的 “博弈场”,这给当地农村和偏远地区民众带来经济损失。

  林业,无论是人工林还是用于木材生产的多用途天然林,都属于长期产业,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规划与积极管理,才能充分发挥效益。所以,林业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提供的稳定保有权,这样才能激励各方投资这一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可再生资源。

  澳大利亚森林覆盖率位居世界第六,本拥有足够的土地、财富和技术进一步发展林业,但现实却是木材产品无法自给自足。进口开支不断攀升,贸易逆差持续加剧,这样的局面令人咋舌。

  私人土地所有者对林业投资缺乏热情,原因在于原木市场信息不透明,且加工厂原料常由政府所属森林管理机构供应,这不仅导致市场信息不对称,还可能引发边际定价问题。澳大利亚独特硬木的价值,也从未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评估,使得私人土地所有者难以判断是否投资木材生产与森林管理。

  20 世纪 90 年代末《区域森林协议》签署前夕提出的 “资源安全” 概念,即公有森林与加工厂签订长期合同,但这并未增加木材供应。自协议签署以来,人工林面积缩水,天然林采伐量骤降超 75%。部分 “资源安全” 合同还可能违反 2010 年《竞争与消费者法案》,政府将私营部门排除在原木供应之外,涉嫌违反竞争中立原则。

  当前,澳大利亚亟需建立公平的体系,为加工厂和种植者提供透明的买卖机会,促进森林管理与加工领域的投资和创新。在多用途森林和私有森林方面,要保障管理安全,提供稳定保有权,并借助专业监管体系让社会放心。同时,私人土地所有者也期待摆脱地方政府不合理的规划限制。然而,澳大利亚政府频繁更迭,难以对森林这类长期资产给予有效指导,导致私营部门投资意愿低迷。澳大利亚林业的未来,亟待破局。

免责说明:文字来源于木材之家原创,如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版权方与本网站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