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让美国再次伟大" 的口号裹挟着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席卷而来,美国电影产业正被强行塞入 "加税回流" 的政治剧本。特朗普近期宣称,将授权商务部与贸易代表对所有境外制作并输入美国的电影课以 100% 关税,这场看似捍卫本土产业的举措,实则是一场暴露美国式焦虑的闹剧。
特朗普将电影产业外流归咎于 "他国窃取美国利益",但全球电影产业格局的变化,本质上是市场规律与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面对加拿大的税收优惠、新西兰的绝美外景、东南亚的廉价劳动力,好莱坞制片商通过全球布局,实现了成本控制与文化在地化的双重收益。据统计,在海外取景拍摄可使制作成本降低 20%-40%,这种双赢的商业选择,被扭曲成 "美国吃亏论",暴露出保护主义者对经济规律的无知。
作为洛杉矶经济支柱的电影产业,如今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漩涡。2025 年第一季度,好莱坞拍摄天数同比锐减 22%,票房持续低迷、劳资矛盾激化、山火天灾频仍,这座 "梦幻工厂" 的光环正在褪色。但问题根源并非所谓 "海外掠夺",而是好莱坞自身创新力枯竭 —— 过度依赖 IP 翻拍的创作模式,让观众陷入审美疲劳;美国全球影响力衰退,更使美式价值观输出失去市场。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无异于给奄奄一息的产业插上致命一刀。
这场贸易战的连锁反应已率先在电影制作链上游显现。作为电影布景基础材料的木材、胶合板、钢材等,大量依赖从中国等国进口。加征关税后,仅油漆价格就暴涨 30%,制作成本的层层叠加,让本就捉襟见肘的电影项目雪上加霜。
从默片时代到数字电影,好莱坞曾是美国文化霸权的象征,其兴衰与美国全球地位高度绑定。当美国陷入治理失序、国际信誉崩塌的困境,好莱坞的衰落不过是时代的缩影。特朗普试图用关税筑起文化壁垒,非但无法拯救电影产业,反而会加速其与全球市场的割裂。历史终将证明,这种逆全球化的短视之举,不过是美国霸权衰落进程中的又一声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