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持续发酵,中国为何加大从巴西、智利进口松木?
来源:木材之家
2025-06-06 15:07

​   在俄乌冲突持续下,全球木材贸易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作为世界最大的木材消费国,中国率先调整进口策略,2025 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来自巴西的松木进口量同比飙升 22%,智利的进口量也呈现稳步增长态势。这场看似单纯的贸易数据变动,实则是地缘政治与市场供需深度博弈的缩影。​



  曾几何时,俄罗斯凭借广袤的西伯利亚森林,占据着中国木材进口的 “半壁江山”。其产出的松木,以优质的材质、地缘相近带来的运输成本优势,以及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成为中国建筑、家具制造等行业的重要原料。然而,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木材产业遭遇多重打击。工厂停工、物流通道受阻,交货延迟率从战前的 5% 攀升至 20%,订单履约率也大幅下降。据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统计,2024 年俄罗斯对华松木出口量同比下滑 18%,难以满足中国市场每年超 5% 的需求增长率。​


  在此困境下,中国木材进口商迅速将目光转向巴西、智利等南美国家。巴西拥有全球领先的人工林培育体系,其培育的辐射松生长周期仅需 25-30 年,相比俄罗斯天然林松木缩短近一半时间,且材质均匀、出材率高。智利则在木材加工技术上持续发力,通过引入德国先进设备和工艺,生产的定向刨花板(OSB)、集成材等深加工产品,在环保指标和力学性能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两国超过 1500 万公顷的人工林资源储备,为稳定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


  贸易政策层面的利好,进一步推动了南美木材的进口热潮。中国与巴西、智利签署的自贸协定不断深化,巴西松木进口关税从最初的 8% 逐步降至 2%,智利更是实现了零关税。同时,原产地规则的优化,使得企业申报流程简化 30%,通关效率大幅提升。在物流方面,中远海运开通的 “南美 - 中国” 直航专线,将运输周期从过去的 45 天压缩至 35 天,配合港口自动化装卸设备的普及,单批次木材装卸效率提高 40%,有效降低了综合成本。


  国内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也为南美松木的进口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在 “双碳” 目标驱动下,建筑行业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装配式建筑对高强度、防腐性好的松木需求激增,仅 2024 年就消耗松木原料超 2000 万立方米。家居市场中,消费者对环保、美观的实木家具青睐有加,巴西松木独特的山形纹理和良好的涂装性能,使其成为高端定制家具的热门选择。某头部家居企业透露,其采用巴西松木生产的北欧风家具系列,销售额连续两年保持 35% 以上的增长,带动企业对巴西松木的采购量从 2023 年的 5 万立方米跃升至 2025 年的 12 万立方米。​


  不过,这场进口格局的转变并非一帆风顺。木材贸易专家指出,中国企业面临着新货源质量把控、供应链适配等挑战。巴西松木含水率与俄罗斯松木存在差异,部分企业因干燥工艺不匹配,导致产品合格率下降 8%。但从长远来看,进口渠道的多元化,将显著提升中国木材产业的抗风险能力。随着中国企业与南美供应商在技术研发、联合采购等领域的合作加深,有望形成更具韧性的全球木材供应链,助力中国木材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这场由地缘政治引发的木材贸易变革,正悄然重塑着全球木材产业的未来走向。

免责说明:文字来源于木材之家原创,如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版权方与本网站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