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农业部依据《信息自由法》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该国进口木材存在严重的可追溯性问题——50%受检的进口木材样本来源无法核实,存在流入非法或“冲突木材”的风险。这份报告由Source Certain机构出具,值得关注的是,该机构此前曾披露,英国房屋建筑所用木材中,有7.5%可追溯至俄罗斯寡头控制的森林。
报告清晰呈现了国内外供应链的显著差异:所有国产木材样本的标注信息均准确无误,但进口木材的问题却十分突出——63%带有私人认证标志的进口样本标注存在错误。研究人员通过市场监测与实验室分析,对174种木制品展开检测后发现,74种进口产品中,有37种的原产地或分类信息与标注不符,合格率仅为50%。受影响的产品涵盖广泛,既包括橡木、柚木等实木制品,也涉及贴面材料、胶合板等加工木制品。
私营认证体系被确认为问题核心。调查发现,进口产品标注的认证信息普遍不可靠,要么根本不存在、已过期,要么与认证机构记录不匹配。反观国产木材,所有受检样本的品种、产地信息均与标注完全一致,这种鲜明对比凸显了进口供应链在可追溯性管理上的短板。
部分进口品类及来源引发了调查人员的重点关注,具体包括缅甸柚木及柚木复合门、俄罗斯桦木等材质的胶合板、中国产Bintangor贴面材料,以及东南亚Meranti船用胶合板等。报告虽未直接将所有信息不符的情况定性为违法,但明确指出,这种普遍存在的差异会大幅增加可疑木材流入澳大利亚市场的风险,这与其他实施尽职调查法律的地区的执法经验相吻合。
业内普遍认为,这一问题具有系统性根源——行业对纸质文件和认证标志的过度依赖,难以有效管控木材来源风险。对此,报告提出核心建议:构建以检测为核心的保障机制,将分类学验证与法医级来源检测纳入采购和合规管理流程,同时建立配套的执法机制与系统管控措施。
针对行业与监管机构,报告给出了具体可行的优化方案:完善供应链文件管理,增加木材合法性突击审核频次;要求进口商提交来源声明,并附上独立分析报告作为佐证;实施分阶段检测策略,对低风险货物先进行初步筛查,存疑时再开展深度法医分析。此外,还需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研发快速低成本检测技术,并制定更严格的标签标准,通过优化产品描述、采用二维码等方式记录可验证信息。
报告强调,这些建议的核心目标是提升木材追溯的可验证性与可扩展性。当前进口木材的追溯乱象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给非法木材流入提供了可乘之机,唯有将行业自律与监管执法相结合,通过技术升级与制度完善双管齐下,才能有效阻断可疑木材流通,保障供应链的合法性与透明度。
此次检测结果为澳大利亚木材贸易监管敲响了警钟。国产木材的全合格表现证明,健全的供应链管理能够实现可靠追溯,进口端需以国产供应链为标杆,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升级弥补追溯短板,推动整个木材行业向更规范、透明的方向发展。想了解更多木业信息,欢迎关注木材之家mucaihom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