榔榆
- 中文名称榔榆
- 别称小叶榆、掉皮榆、豺皮榆
- 目
- 属
- 拉丁学名Ulmus parvifolia Jacq.
- 纲
- 科
基本特征
树干与树皮:榔榆整株高达 25 米,胸径可达 1 米。树皮呈灰色或灰褐色,会成不规则鳞状薄片剥落,内皮为红褐色,近平滑,微微凹凸不平 ,独特的树皮剥落形态使其具有较高的辨识度。 枝叶:一年生枝密被短柔毛,冬芽无毛。叶互生,质地厚,呈披针状卵形或窄椭圆形,稀卵形或倒卵形,长 2.5 - 5 厘米,基部楔形或一边圆。叶片上面中脉凹陷处疏被柔毛,其余部分无毛,下面幼时被柔毛,后无毛或沿脉疏被毛,或脉腋具簇生毛,边缘从基部到先端有钝而整齐的单锯齿,稀重锯齿(如萌发枝的叶),侧脉 10 - 15 对,叶柄长 2 - 6 毫米。到了冬季,叶片会变为黄色或红色,并宿存至第二年新叶开放后才脱落。 花与果实:秋季开花,3 - 6 朵成簇状聚伞花序。花被上部杯状,下部管状,花被片 4,深裂近基部,常脱落或残留;花梗极短,被疏毛。花期在 8 - 10 月。翅果为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 1 - 1.3 厘米,顶端缺口柱头面被毛,其余部分无毛,果翅较果核窄,果核位于翅果中上部;果柄长 1 - 3 毫米,疏被短毛,果期同样在 8 - 10 月。
分布范围
榔榆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中国、日本及朝鲜。在中国,其分布范围广泛,涵盖华东、中南、西南以及河北、陕西、台湾、西藏等地区 ,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为榔榆的生长提供了多样的环境。
生长习性
榔榆多生于丘陵、平原、山坡及谷地等地。它性喜光,耐干旱,适应性强,能忍受零下 20 度的低温,在各种土壤上均能生长,但以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为佳。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榔榆树皮斑驳古雅,小枝弯垂,秋季叶色变红,是观茎型、观叶型乔木,也是中国杂木类盆景中岭南派盆景的重要树种之一。常孤植成景,种植于池畔、亭榭、假山或工厂旁,也可制成盆景,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药用价值:树皮、根皮、叶、茎均可入药。皮味甘、微苦、性寒,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热淋、痢疾、疮疡肿毒、水火烫伤、乳痈、胃肠出血、痔血、尿血、外伤出血、腰背酸痛等症状;叶可用于治疗牙痛、热毒疮疡;茎可通络止痛,用于治疗腰酸背痛。
生态价值:可选作造林树种,同时对二氧化硫等几种有毒气体抗性强,耐烟尘,可种植于厂矿,是重要的盐碱地生态修复树种,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济价值:边材黄色或淡褐色,心材黄褐色或灰褐色,耐水湿,材质坚韧,纹理通直,可供器具、家具、油榨、车辆、船舶等多领域用材。其树皮杂质少,纤维纯细,可用来制作蜡纸及人造棉,或用于织麻袋、编绳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