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的灾后重建工作为木材科学研究带来意外发现。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支持下,研究人员正对 2019 年大火中幸存的圣母院屋顶木构遗迹展开系统研究,12 至 19 世纪的橡木框架烧焦样本,为破解木材千年老化特性提供了罕见实证。这项由克莱蒙费朗大学尼古拉斯・索瓦主导的研究,在上周布里斯班木材工程世界大会(WCTE)上引发国际关注。
烧焦木构中的时间密码:老化特性的科学解析
索瓦团队选取圣母院屋顶、底部及拱顶的三个历史时期木材样本(12 世纪、13 世纪、19 世纪),通过三点弯曲测试分析其力学性能变化。研究发现,历经八百年时光的橡木强度衰减呈现独特规律:
弹性模量:12 世纪木材较新材下降 22%,但抗弯强度仅降低 8%,显示木材老化中刚性减弱但韧性保留;
微观结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中世纪木材细胞壁因岁月沉积形成特殊结晶层,这或为其耐火性优于现代木材的关键;
炭化层特性:火灾中形成的 0.5-1cm 炭化层,意外增强了木材抗压缩性能,与传统认知中 “烧焦削弱结构” 形成反差。
“这些发现颠覆了我们对旧木材的性能认知,” 索瓦在 WCTE 报告中指出,“对于历史建筑修复,老化木材的剩余承载力评估需建立全新标准。”
重建工程中的木材哲学:传统与科学的对话
巴黎圣母院重建项目本身即是一场木材应用的活态实验。超过 1500 棵法国橡树从 175 个 PEFC 认证森林精选而来,35 家锯木厂采用传统工艺加工,500 余名工匠参与构建 “森林屋顶”—— 这一工程既致敬了中世纪建造智慧,也融入现代科技:
木材筛选:通过年轮分析匹配历史木材生长周期,确保新材与原结构木材的环境适应性一致;
连接工艺:结合古法木榫与现代碳纤维加固技术,使节点承载力提升 30%;
防火处理:表面涂刷天然矿物涂料,在不改变木材质感的前提下,将耐火时间从 1 小时延长至 2.5 小时。
项目负责人透露,重建中特意保留部分烧焦木构作为 “时间印记”,这种 “修复性保留” 理念,让木材既是建筑材料,也成为历史叙事的载体。
学术会议背后的全球协作:从遗迹研究到行业应用
WCTE 大会上,法国研究团队与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专家形成跨学科对话。澳大利亚代表分享的 “负责木材” 认证体系,与法国圣母院重建的可持续理念不谋而合;日本学者则展示了传统木构抗震技术与现代木材工程的结合案例。
这种知识流动正切实影响行业实践:
标准更新:欧盟正在修订历史建筑木材评估规范,拟纳入圣母院研究中的老化模型;
技术创新:基于烧焦木材的耐火特性,新型防火木材处理工艺已在实验室取得突破;
教育传承:巴黎圣母院重建过程被制作成 VR 教材,全球 127 所建筑院校将其纳入木材工程课程。
从塞纳河畔的烧焦橡木到布里斯班会议中心的学术讲台,这段跨越千年的木材故事,不仅解密了建筑遗产的保存密码,更推动着木材科学在当代的创新突破。当古老木构以新的姿态重生,它所承载的,既是历史的记忆,也是未来的可能。
想了解更多木业信息,欢迎关注木材之家mucaiho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