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金)拟建全球最大热带森林保护区,木材行业将迎哪些机遇与挑战?
来源:木材之家
2025-06-03 14:50

  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金))政府于2025年1月宣布,将在刚果盆地启动全球最大热带森林保护区建设,计划沿刚果河打造一条长2600公里、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法国国土面积)的“绿色长廊”。这一横跨安哥拉、喀麦隆等10国的生态工程,旨在保护占非洲50%热带森林面积的刚果盆地——这片拥有 155 万平方公里热带雨林的“地球绿肺”,不仅是倭黑猩猩、霍加狓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地,更承担着每年吸收15亿吨温室气体的全球气候调节功能。


  作为全球木材供应链的重要潜在区域,刚果盆地的生态保护计划对木材行业具有直接影响:

  • 原始森林保护力度升级:规划中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未开发原始森林将被纳入法律保护范围,占刚果(金)国土面积的6.4%。这意味着传统依赖刚果盆地原始林资源的采伐活动可能受到更严格限制,尤其对依赖高价值硬木(如非洲柚木、沙比利)的进口商构成供应端压力。
  • 社区可持续林业的机遇:计划借鉴维龙加国家公园模式,推动社区参与生态保护,发展可持续林业。这或为符合FSC(森林管理委员会)等认证标准的木材企业提供合作空间——通过与当地社区共建合规采伐区,既满足环保要求,又可开发认证木材资源。



  尽管规划愿景宏大,但其落地面临多重现实障碍:

  • 地缘政治风险:刚果(金)东部地区长期冲突已导致维龙加国家公园等保护区执法瘫痪,盗猎与非法伐木屡禁不止。若冲突蔓延至绿色长廊规划区域,不仅生态保护受阻,木材供应链的稳定性也将面临威胁。
  • 资金缺口与碳汇经济争议:项目拟通过出售碳信用额吸引全球投资,但历史上非洲碳汇项目常因治理透明度不足引发土地权益纠纷。若木材企业参与碳汇合作,需警惕当地社区利益分配不均可能导致的供应链风险。
  • 传统产业转型压力:刚果(金)87%的家庭依赖木炭燃料,木材采伐与加工是许多社区的经济支柱。保护区建设可能短期内冲击当地木材就业,如何平衡生计需求与保护目标,将考验全球木材产业链的责任采购策略。


  对中国木材从业者而言,刚果盆地保护计划释放两大信号:

  • 合规采购重要性提升:随着原始林保护政策收紧,非法采伐渠道的风险将显著增加。企业需强化供应链溯源体系,优先选择通过森林认证(如FSC、PEFC)的供应商,避免卷入“毁林”争议。
  • 新兴市场机会显现:规划提出发展绿色能源、生态旅游等替代产业,木材企业可探索跨界合作——例如参与当地竹材加工、人工林项目,或结合碳汇交易开发“气候友好型”木材产品,抢占可持续市场先机。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木材进口国之一,在刚果盆地生态保护中可发挥双重作用:

  • 责任采购引领者:推动中资企业遵守《关于禁止非法采伐木材及其制品贸易的协定》,支持刚果(金)建立木材合法性认证体系,减少供应链中的非法活动。
  • 可持续技术输出:通过技术合作帮助当地社区发展高效木炭替代能源(如生物质炉具),或引入速生人工林技术,缓解对天然林的依赖。


  刚果(金)的绿色长廊计划不仅是生态保护的里程碑,更是全球木材行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缩影。当“地球绿肺”的保护需求与木材资源的经济价值碰撞,行业能否在合规框架下探索新的增长模式,将决定这一宏伟规划的最终命运。对于中国木材企业而言,主动拥抱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或许正是穿越全球林业政策变革周期的关键密钥。

免责说明:文字来源于木材之家原创,如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版权方与本网站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