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反毁林贸易条例》(EUDR)最新公布的国家风险评级引发行业哗然,在这份涵盖194个国家的名单中,仅有俄罗斯、白俄罗斯等4国被列为“高风险”,多达141国被归入“低风险”,而刚果(金)、巴布亚新几内亚等非法毁林问题猖獗、治理漏洞显著的国家,竟与芬兰、美国等合规国家并列同一风险等级。森林趋势(Forest Trends)等机构直指,该评级体系过度依赖政治因素,严重忽视腐败、非法采伐和执法薄弱等核心风险,导致欧洲“清除供应链毁林”的承诺面临公信力危机。
根据森林趋势2021年报告,许多被欧盟标注为“低风险”的热带国家,实际非法毁林率高达50%-90%,而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全球木材转口枢纽,尽管频繁被曝光涉及“毁林产品洗白”——通过加工转口掩盖木材真实来源以规避监管,却依然被赋予“低风险”标签。更令人担忧的是,欧盟此前明确点名涉嫌洗白俄罗斯胶合板的土耳其、哈萨克斯坦,仍稳居“低风险”名单,这种评级与现实风险的严重脱节,引发业界对EUDR执行效力的深切质疑。
森林趋势基于世界银行、联合国等权威数据构建的IDAT风险评分显示,全球真实“高风险”国家达104个,与欧盟评级形成鲜明对比。该机构高级主任克斯廷・坎比指出,欧盟评级的最大缺陷在于将“毁林风险”与“合法性风险”割裂,即便某国森林覆盖率稳定,但若存在治理腐败、采伐许可审批混乱等问题,其木材供应链仍可能隐藏极高的非法风险。例如,非洲某国虽被欧盟列为“标准风险”,但政府腐败导致合法木材占比不足30%,此类风险被官方评级系统性低估。
对于中国木材企业而言,欧盟评级的漏洞意味着不能将其作为供应链风险评估的唯一依据。随着EUDR过渡期进入关键阶段(2025年全面实施),企业需强化供应链穿透式管理,要求供应商提供采伐地GPS坐标、认证链条等原始数据,并借助全球森林观察卫星监测、区块链溯源等技术手段,验证木材来源的合法性。同时,应密切关注独立机构发布的治理指数(如腐败控制指标),对“低风险”但治理薄弱的国家实施额外审查,避免因评级失真陷入合规陷阱。
当前,欧盟评级争议已引发行业对“自我认证”模式的关注,越来越多企业通过增加FSC/PEFC认证木材采购比例、构建全流程可追溯的供应链体系,主动应对政策不确定性。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调研显示,62%的出口企业已启动供应链升级计划,35%的企业将认证木材采购作为重点方向。这场围绕评级体系的博弈,本质是环境治理目标与地缘政治现实的深层冲突,而对中国木材行业而言,唯有超越对官方标签的依赖,以技术赋能和深度合规构建供应链护城河,才能在全球治理变局中把握确定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