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8月,中国自德国进口木材创年内新低,仅6.03万立方米,对比去年同期下降56.6%,环比今年7月减少45.1%;对应进口金额同比下降42%至1734万美元,平均进口单价连续8个月上升,8月涨幅达到33.7%,目前进口单价为年内最高水平。
整体上看,2025年1—8月,中国自德国进口的木材累计达到80.71万立方米,同比下降46.6%;对应进口金额为1.93亿美元,同比下降34.6%;前8个月的月度平均进口单价增长22.6%,呈现显著的“量缩价升”态势。
细分市场来看,主力软木进口量全线收缩:冷杉与云杉原木同比下降64.5%至21.7万立方米,锯材更是锐减78.7%至6.98万立方米,拖累软木总进口量下降64.4%,仅余39.5万立方米。同期,红松和樟子松同步走弱,原木与锯材的进口量分别下降34.8%至7.6万立方米和34.7%至2.3万立方米。
相较之下,前8个月硬木的占比约为51%,进口微增2.6%至41.18万立方米,推动整体进口单价增长22.6%。其中,橡木贡献了核心增量:原木进口量同比抬升34.3%至9.87万立方米,锯材更大幅跳增58.9%至1657立方米;山毛榉锯材同步上涨15.6%至7.24万立方米,但原木端需求回落9.6%,降至23.2万立方米,抵消部分涨幅。
中国与德国木材贸易走势背后,是供需两侧因素的共同作用。
需求端来看,进口总量收缩的主因在于国内房地产下行周期的连锁传导。在市场需求疲软的大环境下,下游加工企业及贸易商面临库存高企、现金流紧张的双重挤压。为了控制成本、降低风险,企业采购意愿普遍趋于保守,主动囤货意愿显著降温,进一步放大了进口端的缩量效应。
而从供给端来看,受欧洲7月降水充沛及气温回落影响,虫害活动减弱,受损木材产量大幅低于预期,导致市场可流通资源减少。为缓解原料紧张,锯材厂普遍提高采购报价,以刺激林场加快采伐节奏。
此外,“受损材”通常是市场上价格较低、供应量较大的重要来源。其产量的锐减,直接导致德国本土市场可供出口的木材资源,特别是云杉、冷杉等性价比高的经济型材种大幅减少,降低了整体出口数量。想了解更多木业信息,欢迎关注木材之家mucaiho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