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组》刊载的新研究首次证实,挪威云杉(Picea abies)针叶内微生物与金纳米颗粒形成直接相关。这一突破性发现为低影响矿产勘探及新型环境修复提供重要方向,由奥卢大学与芬兰地质调查局团队合作完成。
研究人员从基蒂拉金矿卫星矿区选取23棵云杉,采集138个针叶样本检测,在4棵树的针叶中发现金纳米颗粒,且均分布于细菌生物膜附近,这为揭示形成机制提供关键线索。
研究指出,土壤水中的可溶性金经根系输送至茎部后,在针叶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固态纳米颗粒。对含金黄针生物膜的DNA测序显示,P3OB-42、Cutibacterium等细菌检出率显著偏高,暗示其在转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虽生物地球化学方法早已用于矿产勘探,但该研究首次厘清树木体内金转化的微观过程。研究人员表示,植物内生微生物或主导生物矿化,此前因该现象偶发且局部化,机制一直未明确。
需注意的是,检测到的金为肉眼不可见的纳米颗粒,无商业开采价值,但可为勘探提供生物标志物。通过筛查云杉针叶中特定细菌分布,可间接判断金矿线索,这种生物勘探方式更具环保优势。
该成果在环境治理中亦有潜力。研究人员以水生苔藓为例提出,深入研究生物矿化过程,可挖掘微生物在水体金属净化中的作用,为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新路径。
团队通过选取金矿矿区样本、多样本对比保障研究准确性,研究获芬兰地质调查局等三方支持,成果于2025年8月28日发表。
该发现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搭建起科研与应用的桥梁。未来随着机制解析深入,挪威云杉或成为勘探“天然指示剂”,相关微生物技术也有望实现环境修复产业化。想了解更多木业信息,欢迎关注木材之家mucaihome.com。
